發布時間: 2025-11-27 14:5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法治在線丨時隔5年“客服”突然來電主動退課程費 警惕新的退費套路
前不久,家住云南文山的李先生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稱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客服,告知他五年前報名但沒上完的一套專升本網課,現在可以辦理退費了。時隔多年,未完成的課程竟然可以退費了。這既讓他意外,又讓他開心。但是當他按照這位客服的引導進行操作后,竟前前后后損失了18萬元。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退費套路呢?
時隔5年
“客服”突然來電主動退課程費
| ? |
?
李先生說,當年他想要提升自己的學歷,確實花6800元買過網課。時間畢竟太久,有些細節他自己都記不清楚了,沒想到基金公司的客服還能說得那么詳細。
被害人 李先生:去學習過一個月,后來實在是工作內容比較多,壓力大,所以后來就跟不上他們的學習進度,沒有再學。當時我聯系那個機構負責人,他們說你已經學了一個月了,學費是不能再退的。后來這個事就一直擱置,我都忘記了。
熱心客服告訴李先生,原來的培訓機構已經倒閉了,他們的公司現在接手后會負責到底,完成所有學員的退費工作。時隔5年,還可以退還學員幾千塊錢的培訓費,這讓李先生對這家基金公司產生了好感。
想退費必須先買基金
客服還聲稱收益極高
熱心客服說,他們公司只能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進行退費服務,但請李先生相信,最終收益會遠高于他的想象。就這樣,通過對方發來的鏈接,李先生下載了一個App開始一通操作。
為了驗證真假,李先生先嘗試了兩筆小額充值。僅用了3分鐘,本金900元連同回款就全部到賬,提現成功了。
李先生:他就說那個小額的沒有了。我就是想盡快回款,因為這筆錢躺在他們公司也好幾年了,當時也比較急。
大額投入后賬戶被封
系統提示操作失誤
小額購買需要等待,想要盡快回款的李先生,就按照之前的操作購買了客服推薦的5000元基金。但是投入后,李先生的賬戶卻被封了,李先生登錄幾次都操作不了。系統提示,被封的原因是因為他本人操作失誤,影響了公司的信譽。
客服說按照規定,解凍賬戶需要繳納8萬的保證金。他還承諾李先生,繳納后不但賬戶解封,還能獲得30%的回報。
承諾再交20萬元
立馬提現超58萬元
看到這里,真替李先生著急,借貸8萬元去充值,可賬戶不但沒有解封,還被所謂的風控部門列為危險賬戶,需要進一步完成安全驗證后才能繼續提現。這下,李先生更是慌了神,一心想把被凍結的錢趕快要回來,也正是因為這個想法,李先生的第二筆錢,將近10萬元,又一次投入對方給的基金賬戶中。
賬戶雖然被封無法提現,但是里面的基金卻一直顯示在升值。客服堅定地對李先生承諾,再繳納20萬的驗證金,3到10分鐘后就可以提現584000元。
李先生:我就說我沒有,他說他們公司可以借款,可以借50%,但是另外50%需要我自己湊,又東拼西湊也湊了10萬塊給他。
為了退費 前后充值近18萬元
這一次李先生一共打款97000元,但賬戶顯示依舊無法提現。此時李先生才突然意識到,自己被騙了。為了5000元錢和能被退回的部分學費,他已經付出了將近18萬元的代價。
接警后,辦案民警立即展開了調查。他們發現李先生第一次投入的8萬元資金,被轉入到山東濟南一個張姓女子的銀行卡里。
富寧警方立即對犯罪嫌疑人張某進行上網追逃,在濟南市公安局的配合下,張某很快落網。她交代,當時她加入了一個兼職群,群主聲稱只需要幫主播增加粉絲量,工資日結就可以賺330元一天。根據對方的要求,張某入住了一家民宿,隨后她發現,這個所謂的兼職其實只是提供自己的銀行卡,幫助詐騙分子轉移資金。
當晚受害人李先生被騙的8萬元就被轉到了張某的卡里。其中4萬已被轉移,剩余4萬被警方成功凍結并追回。經過調查,張某明知他人從事犯罪活動,仍協助轉移財物,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目前已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警方也很快查到了李先生的另外一筆錢款97000元,已被轉到了河南男子陶某的名下。他是在網上貸款的過程中被要求刷流水修復征信,而所謂的用來刷流水的資金正是李先生被騙的那97000元。
文山州富寧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 孫仁錦:他貸款的過程中,網絡的這些人就跟他說你征信有問題,我們需要幫你刷流水修復征信,要資金來幫你刷流水,你不用出錢,我們幫你出錢就行了。就是錢進來,你再幫我們轉出去就行了,當事人就相信了。
收到大額資金后,陶某產生了懷疑,他沒有按照犯罪分子的指示繼續轉賬,而是及時報警,目前97000元已全部返還給李先生。
孫仁錦:當事人他不是明知的行為,他也是被騙的。我們對這筆錢啟動了強制返還程序,最終幫被害人追回13.7萬元。
為了對警方表示感謝,李先生為反詐中心民警送來了一面錦旗。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以退費為幌 誘騙投資
“報課容易退費難”,騙子恰恰是盯上了大家想要退費的心理,布下圈套等人上鉤。與李先生類似,張女士也接到了“退費”電話,但這次詐騙團伙是以投資的方式完成退費操作的。那么,這類騙局,有哪些明顯特點呢?我們又該如何守住“錢袋子”呢?
幾年前,張女士購買過一個網課學習投資。對方告訴張女士,公司將通過投資的方式退款,操作簡單,穩賺不賠,回報率高達100%。
面對將信將疑的張女士,客服神秘地補充說,回報率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公司存在技術漏洞,如果通過線上轉賬會觸發警報,所以需要張女士通過郵寄現金的方式進行投資。
張女士信以為真,按照對方的指示到銀行取現9萬余元,又支付1200元,讓一名出租車司機將裝有現金的紙箱送到昆明的一個指定地點。所幸張女士神色慌張的狀態和過高的運輸價格,立即引起了出租車司機的警覺。
文山州富寧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 劉亞平:反詐中心前面也組織了出租車以及貨拉拉的司機開展座談會,也宣傳了反詐的案例。所以司機發現她神色慌張之后,經過反詐中心的反詐宣傳,他知道這個可能涉嫌詐騙了,然后,他就在富寧高速收費站路口立馬報警。
接警后,富寧縣公安局新華派出所和反詐中心立即聯動趕往現場核實情況。9萬余元現金被及時攔截,民警聯系張女士取回現金,并對她進行了反詐宣傳。
民警介紹,李先生和張女士遇到的這類“網課退費詐騙”騙局,往往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詐騙分子會以“原機構倒閉”等為理由,引導被害人到第三方平臺退費;
其次,在開始退費前,詐騙分子會有各種話術誘導被害人下載特定的App。這些App都是詐騙分子假借官方名義制作的軟件,極具迷惑性;
第三,詐騙團伙會讓被害人先小額投資并成功提現,在獲得信任后開始誘導被害人進行大額投資并承諾高額回報,誘惑受害者落入圈套。
為什么被害人會一筆一筆地追加投入,不能及時清醒呢?這就涉及了詐騙團伙利用的一整套心理戰術——“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謬誤”,就是當我們過于看重自己在這件事上已經投入的、無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時間、金錢、精力),心里此時的潛臺詞就是:“我都已經投了這么多了,現在放棄,那之前的不就全白費了嗎?”為了不讓之前的投入“白費”,此時大腦就會傾向于:
否認或扭曲事實。比如不斷強化“這不可能是騙局”,讓自己的行為變得合理;
然后,開始尋找任何微小的、能證明自己沒錯的證據,并無限放大。
那遇到這類騙局 又該如何破解
有建議認為,在做一個新決定時,我們不妨這樣問問自己:“如果我現在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在我沒有投入任何成本的前提下,我會這么做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及時止損,無論之前投入了多少。(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楊卉松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