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8 15: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11月18日電 題:聚焦腦機接口 山西密集落地臨床應用與研究平臺
中新網記者 范麗芳
近日,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腦機接口臨床研究中心、山西省人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轉化病房、山西省針灸醫院腦機接口與針灸融合創新研究中心相繼揭牌。三家特色機構的密集落地,為山西腦機接口研究與臨床應用按下“加速鍵”。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備受全球矚目的新型人機交互方式,其通過在大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連接通路,以實現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協同交互。
根據中國官方規劃,到2027年,腦機接口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電極、芯片和整機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這套系統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手術室。
精準手術:腦機接口為手術裝上“精密導航儀”
在山西省人民醫院,一名罹患腦功能區高級別膠質瘤的中年男性患者,因腫瘤位于運動功能區關鍵區域,傳統手術面臨“切除不徹底”與“損傷神經功能”的兩難困境。
11月3日,手術團隊采用腦機接口技術結合術中喚醒方案,通過植入皮層電極實時監測并解碼大腦神經信號,繪制出高分辨率腦功能區地圖。該院神經外科主任吉宏明說,醫生憑借這份實時“導航圖”,實現腫瘤的最大化安全切除,同時完好保留了患者的運動功能。
類似的成功案例也出現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該院團隊應用國產腦機接口系統,為一名腦深部罕見腫瘤患者實施手術。術中,系統將不可見的大腦生物電活動,實時轉化為可視的腦功能圖譜,為醫生提供精準導航。術后證實腫瘤被完整切除,且未損傷神經功能。
神經調控:開啟疑難疾病治療“新窗口”
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的結合,也為神經系統疑難病患者帶來新希望。
張敏(化名)患強迫癥20多年,“連沙發都不敢摸,觸碰過東西就會頻繁洗手”。這讓她無法正常工作、社交,家庭也承受著巨大壓力。10月,患者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接受腦深部電刺激術。該技術是可感知神經調控技術向閉環發展中,目前腦機接口領域最可靠、最確定的應用之一。
醫生在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經患者顱骨小孔將兩根電極分別植入雙側腦區共4個神經靶點,如同為大腦神經環路安裝智能調節器;術后一個月,開機調試,通過持續、可控的微電流脈沖對異常神經活動進行調控。
“這段時間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兩周后的復診,張敏露出久違的輕松,“現在甚至可以帶著清潔手套打掃衛生間。”盡管醫生說,病情會根據外部環境等反復,但趙女士已經很滿足,“會珍惜每一刻的放松”。
而對于昏迷等意識障礙患者,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則為其植入新一代智能可感知腦起搏器。該院腦機接口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郭庚介紹,此設備不僅能輸出調控信號,還能反向采集并解碼腦電信號,相當于建立與大腦的“雙向對話”通道。
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規范發展
腦機接口與中醫的融合,山西也展開探索。
在山西省針灸醫院康復科,69歲的張大爺盯著自己微微顫抖卻已能完成抓握動作的左手,難掩激動:“能自己端起水杯了。”四個月前,他因腦梗死導致左側肢體偏癱,雖有常規康復,但肢體功能進步緩慢。
“傳統針灸擅長調節神經功能,腦機接口能精準捕捉運動意圖。二者結合,實現了‘中樞調控+外周干預’的雙重增效。”該院腦機接口與針灸融合創新研究中心負責人韋玲介紹,這種“意念+設備+針灸”的創新模式,不僅解決了單純腦機接口訓練中信號弱的問題,也突破了傳統針灸在量化評估上的局限。
腦機接口的發展依賴多學科交叉。山西醫療機構對內進行多學科交叉協作,對外積極構建合作網絡,與清華大學、中北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合作。
吉宏明坦言,當前腦機接口臨床應用存在植入體排異、信號不穩定等挑戰,但破局的關鍵正在涌現:行業標準的建立、產品審批“綠色通道”的開啟,以及資本與政策的協同助力,將推動一個以臨床需求為核心的產學研醫創新體系快速形成,“未來可期”。(完)
責任編輯:楊卉松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