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20 14:10 來源:黑龍江網
在數字化浪潮中,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積極擁抱新技術,通過一系列數字化項目實施,讓珍貴文物走出展柜,以更生動、立體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從多方面推動其從傳統博物館向智慧博物館的變革。
數字化保護:讓文物永續傳承?
博物館采用非接觸式采集方式,對館藏珍貴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通過文物數字三維信息資源采集及管理,完成了對實際物體的建模,將文物的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永久保存。這種創新做法既保證了文物在采集過程中的安全,又為文物資源的永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慧服務: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
博物館對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全面升級,建成了集數字化內容展示、語音講解、內容資訊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微平臺。觀眾在現場可通過掃描展品二維碼,獲得語音、文字、圖片等信息介紹。同時,系統還提供在線虛擬漫游功能,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了解博物館的更多內容。
數字展覽:打破時空界限?
利用數字化技術,博物館將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制作成虛擬漫游的全景展覽。通過沉浸式體驗,觀眾可打破空間界限,“親臨”博物館現場。這些展覽不僅配有語音介紹,還嵌入了豐富的視頻、圖文等多種形式,極大提升了博物館的互聯網公眾文化傳播能力。
文化活化: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充分挖掘文物內涵,以民俗記憶、非遺傳承為內容,通過主題動畫填補了博物館展示、傳播的途徑空白。其中,利用剪紙作品《關東十八怪》和《農家十二月》制作的主題動畫,在公眾號推出后得到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還從收藏的赫哲族民俗畫中制作了“赫哲族漁獵生活”系列主題動畫,包括《赫哲族冬季漁獵》《赫哲族熟魚皮技藝》等多個主題,讓公眾通過數字化手段深入了解赫哲族傳統的漁獵生活。
通過這一系列數字化舉措,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讓珍貴文物真正走出博物館,不僅深化了博物館的基層公眾傳播職能,更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索出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有效傳播渠道和推廣模式。(記者 王林曦)
責任編輯:董雪婷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張宇
監 制:曲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