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9 15:20 來源:黑龍江網
作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紅色文化地標,東北烈士紀念館近年來將數字技術與館藏革命文物資源有機結合,形成了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發展方向的“科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模式,讓革命文物在數字時代煥發新活力。
精準采集:構建文物數字檔案庫?
東北烈士紀念館通過評估館藏革命文物分布情況和保存現狀,甄選700件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掃描,其中實物文物600件、紙質文物100件。在文物數字化采集過程中,采用先進的三維數據與高清數字圖像采集技術,完整記錄文物的幾何信息和紋理信息,構建實物文物的高精度三維模型。針對紙質文物,采用高清數字掃描設備進行逐幀掃描,最大程度還原文物色彩及保留原始細節,形成多形態文物數字檔案,保存至現有館藏數據庫中,有效實現數字文物可在線查看與管理。
智慧展陳: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
東北烈士紀念館創新運用“文物虛擬互動魔墻”,觀眾可以隔空激活對應文物,在自由探索中觀察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秘兵工廠”觸控游戲深度還原七星砬子密營兵工廠車間,讓觀眾體驗多種槍械的生產加工過程。同時推出的虛擬文物互動展示嵌入式小程序,設置了雙擊、劃屏、多指開合等手勢操作控制文物模型旋轉、移動、縮放觀看等功能,實現館藏文物三維數字在線展示。
云端傳播:拓展紅色文化影響力?
近年來,東北烈士紀念館充分運用館藏文物數字化掃描成果,推出《百寶耀征程》《鐵證如山》系列視頻等原創紅色新媒體傳播精品165集,宣傳效果顯著。其中,展現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地區武裝移民歷史的《鐵證如山:1939年滿洲農業移民入植圖》總瀏覽量突破620萬。
智慧研學:創新青少年教育模式?
東北烈士紀念館打造的“紅色資源‘智慧+’沉浸式服務青少年研學教育”項目榮獲第四屆(2022)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在抗聯密營展區,青少年還可身著抗聯軍服,通過云端展播抗聯故事,線下走入“第二課堂”,實現“行前思、行中學、行后悟”。據統計,累計開展研學活動1276場,服務青少年19.9萬人次。此外,紀念館還根據各地研學團特色,打造不同主題研學活動,教育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累計開展研學活動1276場,服務青少年19.9萬人次。
通過“博物館+社會力量”形式,東北烈士紀念館將館藏優質文物資源、社教理念與社會力量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優勢相結合,運用數字技術拓展紅色教育邊界,真正實現讓革命文物活起來。(記者 王林曦)
責任編輯:董雪婷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張宇
監 制:曲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