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7 09:55 來源:黑龍江網
提到哈爾濱的博物館,你最先想到什么?是黑龍江省博物館里鎮館之寶之一的“金代銅坐龍”,?還是東北烈士紀念館里承載紅色記憶的英雄遺物?如今再走進冰城的這些文化地標,你會發現——數字技術正讓博物館“活”起來,每一件文物都有了新的“說話方式”。
省博“黑科技”:隔著玻璃也能“觸摸”千年文物
剛踏入黑龍江省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瓷器展的展廳,迎面的互動屏就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不用湊得太近,只需指尖輕輕滑動,清代的瓷器就360度旋轉起來,瓷器釉面的光潔爽利仿佛觸手可及。
“以前帶孩子來,只能隔著玻璃聽講解,現在孩子自己就能動手‘玩’文物,記知識點都比以前牢。”帶著孩子來參觀的市民林女士笑著說。
這背后是省博打造的“數字文物庫”在發力。目前館內已有不少珍貴文物完成高精度掃描建模。黑龍江省博物館精心打造的線上文物展,以“數字文物庫”為技術底座,讓館藏瑰寶突破物理空間限制,走到每一位網友眼前。線上文物展并非簡單的圖片羅列,通過高清攝影、3D建模等技術,構建出“可看、可查、可玩”的線上展廳。目前上線的500多件重點文物都能通過手機屏幕放大細品;更有“文物旋轉”等功能,比線下隔著玻璃看還要清晰。
紅色場館新表達:數字技術讓英雄故事直抵人心
在哈爾濱的專題場館中,東北烈士紀念館的數字化轉型尤為動人。作為承載龍江紅色記憶的核心陣地,這里用數字技術為英雄故事注入新的傳播活力,讓每一段崢嶸歲月都變得可感可知。
展廳中全新升級的AI互動系統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復刻了1939年抗聯獨立師七星砬子兵工廠的環境,而AI小戰士正蹲在虛擬的機床旁組裝子彈。“以前在課本里讀抗聯故事總覺得很遙遠,現在通過和AI小戰士互動,好像真的站在了當年的兵工廠里,才懂他們有多不容易。”來參觀的大學生王同學感慨道,數字技術讓紅色教育不再拘泥于書本,感染力更強了。
此外,“趙尚志使用過的手槍”、“抗聯八軍戰士的望遠鏡”、“照相機”等八件珍貴的文物通過空中成像技術,以立體形態懸浮在展覽機中央,文物上的彈痕、磨損的握柄、鏡頭上的劃痕都清晰可辨。游客輕觸文物,就能讓其緩慢旋轉放大縮小,方便從各個角度觀察細節。“以前看這些文物只能遠觀,現在能如此近距離細致地觀察,仿佛能感受到英雄們握過它們的溫度。”參觀的市民李先生說,這樣的展示方式也讓紅色文物真正“活”了起來。
云端逛館新體驗:全景觀展與服務升級兩不誤
除了展陳內容的創新,數字技術還讓探館體驗更省心。現在想逛博物館,只需在對應的公眾號上線上預約,就能完成博物館的預約參觀登記。針對老年人,不少博物館還推出了“語音導覽一鍵撥打”服務,不用操作復雜的APP,打個電話就能聽到專業講解,語音語速還能調節。
黑龍江省博物館的“360度全景觀展”能讓網友“走進”實體展廳,滑動屏幕就像親身漫步在“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中,連展柜的燈光效果、展廳的空間布局都還原得絲毫不差;而東北烈士紀念館的“云祭掃”線上平臺更是溫暖人心,通過全景觀展技術呈現文物陳列,網友可在線上獻花、留言。
數字為筆,讓龍江記憶可觸可傳
從省博里3D旋轉的瓷器,到東北烈士紀念館中與AI小戰士的隔空互動;從空中成像下趙尚志的手槍,到360度全景觀展里的“云端祭掃”——數字技術正以溫柔而有力的方式,打破博物館的物理圍墻。當黑土文明的千年底蘊遇上高清建模的細膩,當抗聯英雄的紅色初心碰撞上沉浸式體驗的溫度,黑龍江的博物館早已不是靜態的“文物倉庫”,而是鮮活的“文化會客廳”。那些承載著這片熱土記憶的文物與故事,正借著數字的力量,向我們娓娓道來過去的崢嶸、當下的傳承與未來的希望。(記者 王林曦 實習記者 李思儀)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張宇
監 制:曲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