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20 19:31 來源:黑龍江網
黑龍江網訊(施化文 記者 王忠巖)“血壓驟降!血色素只剩4.6克!準備緊急輸血!搶救!”哈醫大腫瘤醫院的搶救室里,監護儀尖銳的警報聲在深夜炸響。50多歲的胃癌患者余先生渾身冷汗,嘴唇青紫,又一次陷入生死邊緣——這已是他3個月內第6次與死神正面相撞。
在胃腸外科薛英威教授團隊的主導下,全院多學科擰成一股繩,與罕見的“跨器官血管畸形”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這次,該院院長、國內著名肝膽胰外科專家邰升教授親自主刀,完成了極為艱難的脾、胰體尾切除,控制住了脾動脈瘤破裂出血。這場跨越數月的“六度生死時速”,以患者基本痊愈畫上階段性句號。
邰升院長與薛英威教授探望患者
術后突遇“暗雷” 數次大出血險象環生
今年五月,余先生因胃區不適來到哈醫大腫瘤醫院就診,診斷為胃癌,病灶位于胃體大彎區域。薛英威教授團隊經過評估,為其制定了胃癌切除手術方案并實施。術后第5天,余先生出現膈逆、腹痛癥狀,無發熱、血象反應不明顯。第6天,出現腹膜炎體征,心率加快,血壓不穩,薛教授考慮吻合口瘺發生,率團隊當機立斷進行腹腔置管引流、空腸營養置管,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恢復順利。所有人都以為,這場手術已圓滿落幕。
然而,引流置管術后第8天深夜,意外毫無征兆地降臨。余先生突然劇烈大量嘔血,瞬間陷入休克狀態。“立刻排查出血點!”團隊醫生第一時間趕到病房,薛教授一邊指揮團隊搶救一邊安排腔鏡科醫生會診。鏡頭下,所有吻合口處均未見出血,清除胃內大量凝血塊后,終于在殘胃的胃底后壁發現異常的血管橫端在出血——初步判斷為胃內局部血管畸形。此次出血正是胃內小潰瘍侵蝕畸形血管所致,是極其罕見的一種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杜氏潰瘍。
腔鏡科團隊迅速接力,憑借精湛技藝用內鏡夾子精準鉗夾出血點,終于穩住了患者的生命體征。“這種血管畸形非常罕見,文獻報道顯示其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 以下,一旦出血就可能致命。”薛教授解釋道,常規情況下,內鏡止血后再出血的概率不足10%,但余先生的病情卻跳出了這個“常規”。
第一次出血后恢復順利,沒想到第13天,嘔血再次發生,內鏡團隊再次緊急施救,在出血點處進一步加固,成功止血,并恢復順利;然而在二次止血后第16天,第三次大出血又如驚雷般襲來。腔鏡科團隊會診,胃黏膜局部不具備再止血可能;介入科團隊會診,病人處于休克狀態,介入風險極大。短短一個半月內,余先生3次大出血,多次休克,累計輸血量高達15000余毫升——相當于全身血液被徹底置換3遍。每一次出血都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暗雷”,將他推向鬼門關。
“當時家屬幾乎要崩潰了,反復地說‘我們相信醫生’。”薛教授至今記得家屬紅著眼眶卻語氣堅定的樣子,這份毫無保留的信任讓他深受觸動,“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是本分,更要對得起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團隊反復研討,最終決定實施殘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術,徹底清除出血隱患。
毫米間的生死博弈? 殘胃再切 消化道再重建
這場被團隊稱為“堪比登天”的手術,從一開始就充滿未知與兇險。由于此前一個半月內腹部兩次手術和感染,余先生腹腔內的組織已形成極其復雜的瘢痕粘連,正常解剖結構完全消失,整個腹腔像一團被水泡脹的亂麻。“打開腹腔的那一刻,我們心里都捏了把汗。”薛教授回憶,腸道與胃、胰腺、肝臟、腹壁粘成一個整體,每一刀下去都可能觸碰到隱藏的血管“暗雷”。
更棘手的是消化道重建環節。經歷多次創傷和炎癥后,食道和小腸末端已變得極其脆弱,失去了正常的彈性和韌性。“縫合時不僅要選最細的針線,每一針的力度都得精準控制,稍重就會撕裂組織,稍輕又可能愈合不良。”薛教授全神貫注,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數十年的臨床經驗。
無影燈下,手術團隊連續奮戰了整整一夜。當最后一針縫合完畢,天已蒙蒙亮。走出手術室時,醫生們的腰已經直不起來,摘下口罩,臉上滿是壓痕,但看到監護儀上平穩的生命體征,所有人都露出了疲憊卻欣慰的笑容。
跨器官“血管迷宮”? 極速鎖定“隱秘的角落”
術后20天,余先生恢復順利,腹部引流管全部拔除,已經能正常進食和下地活動,出院通知也已備好。就在所有人以為風波已定,最兇險的“第六關”驟然降臨。
那天清晨,余先生突發寒戰高燒,腹痛難忍。檢查顯示,他的血色素從穩定的11克驟降至4.6克,但消化道內未見出血跡象,腹腔影像也未發現游離液體——這意味著出血點“隱身”了。醫院緊急啟動全院會診,排除了溶血等可能性后,CT 團隊再次仔細復盤影像,發現脾大并非單純輸血導致,結合脾門處的團塊影,大膽提出“脾被膜下出血”的猜想。
介入科團隊立刻到位,血管造影機緩緩啟動。當造影圖像一點點清晰起來,手術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脾動脈近脾門部位竟有一處細微的滲血點!脾動脈末梢分出的胃短動脈和胃后動脈,直至胃黏膜的血管全程存在畸形,像一團隱藏在身體里的“動脈瘤迷宮”。薛教授恍然大悟,這種“跨器官血管畸形”在全球文獻中尚未見報道記錄。
當血壓發生變化時,這些畸形的血管就有可能出血,造成生命危險。介入團隊何東風教授當機立斷,將微小的栓塞顆粒精準送入出血的脾動脈分支。“既要堵住漏血點,又不能影響脾臟正常供血,就像給破裂的水管接口貼補丁。”醫生全程緊盯著造影屏幕,直到確認出血完全停止,監護儀上的血壓、心率逐漸平穩,才敢輕輕舒口氣。
但危機并未徹底解除,脾動脈栓塞后,脾壞死的風險極高。醫院又立刻組織全院大會診,決定先嚴密觀察,在B超引導下放置脾區引流管。接下來的十幾天里,ICU醫護人員每天密切監測引流液變化:前3天引出陳舊性血液,脾區陰影逐漸縮小;第8天,引流管突然出現新鮮血液,陰影又有所增大;第12天深夜,引流血量驟增,血色素持續下降。
“必須控制脾動脈瘤出血!手術切除壞死脾臟!”在邰院長的主持下,團隊做出了最艱難的決定。這是第四次開腹手術,不可想象的難度!手術中,邰院長用最精細的器械一點點剝離組織,止血鉗的開合都輕得像羽毛落地。“就像在一堆亂麻里找一根細線,稍一用力就可能引發新的大出血。”團隊中年輕的醫生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手術衣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終于精準找到脾動脈末梢的畸形血管——動脈瘤并徹底結扎,成功切除壞死脾臟。當最后一針縫合完畢,所有人都長舒一口氣——這顆隱藏在身體里的“定時炸彈”,終于被徹底摘除。術后第6日進水時又發現上消化道漏,經影像確診為空腸盲端漏。“這已經是我們預料當中所有可能發生的最小的并發癥了”,為此,邰院長早已預先放置了充分的引流。此時,余先生已虛弱至極,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經過ICU、胃腸外科醫護人員精心診治和護理,余先生逐步恢復。
如今,余先生已基本痊愈,各項指標基本正常。回憶這場跨越數月的生死救援,邰院長感慨道:“這樣的病例能成功救治,靠的是團隊協作和過硬的技術。調動全院最頂尖的技術力量,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的宗旨。”
“從醫近四十年,這是最驚心動魄的病例。”薛教授握著患者家屬的手,眼中滿是動容,他說:“患者能闖過六關,離不開家屬的信任。”醫學總有未知,但信任能為生命搭起最堅實的橋梁。這場與“隱形血管炸彈”的較量,不僅見證了醫者的仁心與醫術,更詮釋了醫患同心、共克難關的強大力量。
救治團隊與患者合影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張宇
監 制: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