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3 21:4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把為教師減負落到實處
嚴格規范發文審核、清單管理督查檢查、優化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制度、嚴控借調借用教師、精簡數據填報、健全課后服務保障、完善教師減負監測核查、強化部門工作協同……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推出系列舉措,為各地推進教師減負工作提供明確指引,推動教師減負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
教師的主責主業是教書育人。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為教師減負,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難點堵點,影響著減負效果。《通知》推出的8條舉措,聚焦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既是對廣大教師心聲的積極回應,也為各地各校推動教師減負提供了具體指引,有利于推動破解教師負擔過重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
聚焦教師負擔來源,堅持精準施策、靶向施治是《通知》的一大亮點。“多頭督查”“重復檢查”是教師非教學負擔的一大來源。為此,《通知》要求規范涉校涉師督查檢查評比考核清單管理,嚴禁以調研、評估、指導、監測等名義變相開展督查檢查考核,切實減少了迎檢的形式主義負擔。大量的社會事務向學校教師攤派,也是教師非教學負擔的重要來源,為此,《通知》要求健全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制度,進一步明確教師職責權限。“不得要求教師承擔巡河護林、上街執勤、創城慶典、匯演展覽等非教育教學任務”“嚴禁以打卡留痕、填報總結等方式驗收活動,不得將參與情況與考核評優掛鉤”……這些禁止性規定直指教師負擔過重的癥結,厘清了教師的職責界限,為教師松綁減負提供了剛性支撐。同時,《通知》針對教師假期值班、社會考試監考、校園外開展活動、社會調研、教師培訓等爭議事項進行了規范,也有利于解答基層困惑,推動政策落實。
強化量化管控是《通知》的另一大亮點,更是確保政策落地見效的關鍵支撐。“每所學校每年接受縣級及以上教育綜合督導不超過1項”“省級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總量一般控制在10項以內”“每所學校每學期各類進校園活動不超過6次”……《通知》中這類具體可量化的指標貫穿始終。以清晰的數字劃定了管理邊界,不僅提升了政策的可操作性,也有利于減少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偏差與梗阻。
監督問責是否有力、協同治理是否到位,關系教師減負能否真正落地見效。教師減負絕非單一部門的孤立任務,而是涉及教育、行政、社會等多個層面的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協同治理與監督問責形成合力。《通知》要求進一步強化監督問責、協同治理,有利于壓實責任,推動減負舉措不折不扣落實落地。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讓教師真正從非教學負擔中解脫出來,他們才會有更多時間鉆研教材、打磨教法,有更多精力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有更多空間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全社會都要認識到為教師減負松綁的重要意義,把為教師減負落到實處,讓教育回歸本源,讓教師回歸課堂,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根基。
(作者:楊三喜,系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忠巖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