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0-20 11:25 來源:黑龍江網
卷首語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視察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東北振興和黑龍江發展明確戰略定位、擘畫宏偉藍圖、注入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將一篇篇科技創新實踐論文寫在龍江大地上,匯聚成新質生產力“源頭活水”。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總結“十四五”成就,謀劃“十五五”龍江科協事業發展藍圖,省科協策劃開展“創品牌·樹形象”學會創新引領行動。從“學會·人物”“學會·品牌”“學會·成果”三個方向系列報道著手,面向公眾集中展現省級學會、協會、研究會按照總書記指引方向,發揮獨特優勢服務創新龍江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嶄新風貌,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龍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貢獻力量。
秋色初染,松花江畔稻浪飄香。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為龍江農業擘畫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宏偉藍圖。如今,黑龍江省作物學會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過學術引領、科普惠農、人才培養和項目攻關四大支柱,累計服務超萬名農民,落地科研資金近150萬元,正以科技創新為筆,在廣袤的黑土地上繪就一幅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生態和諧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學術平臺筑基 驅動育種技術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黑龍江省作物學會秉持這一理念,始終將高水平學術交流作為點燃創新的火種。
技術創新重要,如何把這些技術推廣落地更值得關注。2023年,學會成功舉辦第二屆“作物育種技術創新與應用研討交流會”,匯聚7位院士及30位權威專家,聚焦基因編輯、智能育種等前沿領域,吸引了全國300余名科研骨干參與。會議不僅促成多項技術合作,更孵化出后續的“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提升研討會”,有效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單產提升對策。
更值得稱道的是,學會還積極打破地域壁壘,深化“中俄科技走廊”建設。會員們踴躍參與“首屆中俄大豆科技論壇”和“2023年中俄麻產業科學實踐會議”,推動龍江的優良品種與先進技術“走出去”。
兩年來,此類學術活動輻射超5000人次,為強化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提供了重要支撐。正如專家團隊所言:“學會的學術年會已不再是閉門研討,而是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
科普惠農落地 科技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
“讓農民用好技術、種好糧”,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食物觀”的深刻詮釋。黑龍江省作物學會積極響應號召,于2023年掀起了“科技下鄉”的熱潮。
在實驗室與田壟的交界線上,一群“白大褂”正將論文中的數據符號,轉化為大地上的豐收密碼。他們把科研論文里的“潛在可能性”變成農民賬本上的“實際增收”。
在巴彥縣、嫩江市等地,學會開展了“小園玉米展示培訓”及秸稈還田技術科普活動,通過現場觀摩、專家講解、發放技術手冊等形式,吸引690余名農民參與,輻射帶動超5000人次。其中,學會副理事長焦少杰研究員領銜的“粒須兼用玉米助力巴彥縣鄉村經濟發展”項目,將品種示范與經濟效益緊密結合,幫助農民實現畝均增收15%。
線上科普同樣成果豐碩。學會官方公眾號發布《本世紀以來不同主體玉米單產變化比較分析》《黑龍江省農產品進出口額變化研究》等149篇高質量文章,總閱讀量突破10萬。2024年,學會副秘書長楊淑萍研究員主持的“黑龍江主要農作物農情災情監測調查”項目,首次實現了全省農情數據的實時共享,惠及眾多基層農技人員。
從龍江縣的百名學生科普到七棵樹鎮的農民培訓,學會真正讓創新成果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是滋潤黑土地的“及時雨”。
人才引擎發力 青年力量托舉產業未來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黑龍江省作物學會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期待,精心構建了“育才—薦才—用才”的全鏈條培養體系。
在人才培養與舉薦方面,兩年來,學會提名聶守軍研究員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推薦42名青年才俊入選省科協人才庫,并通過“青年科技獎”評選,有效激發了青年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在決策咨詢方面,2023年,學會成立了以閆文義理事長為首席的決策咨詢專家團隊,為學會服務能力提升及農業發展決策提供了核心智力支持。
在服務企業與培訓方面,學會深化“百會進百企”行動,會員嚴洪冬研究員主持的科技服務示范項目助力黑龍江金象生化公司成功破解技術瓶頸。同時,線下《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概論》課程覆蓋150余名領導干部,線上“哈爾濱農業之都建設”培訓惠及200名學員。青年會員王曉明感慨道:“學會不是象牙塔,而是將論文寫在黑土地上的實踐場。”
項目攻堅突破 創新生態賦能鄉村振興
以項目為紐帶,黑龍江省作物學會將習近平總書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切實轉化為務實行動。
2023至2024年,焦少杰研究員牽頭的“產業顧問組實干增效項目”整合跨學科資源,精準服務巴彥縣鄉村經濟發展;同期啟動的“農業科技社團服務能力提升助力農業振興”項目,則進一步優化了“會企合作”機制。兩年來,學會累計落地15個項目,撬動資金149.5萬元,涵蓋糧食單產提升、災害防控和產業振興等多個關鍵領域。
在決策咨詢與科普服務方面,楊淑萍研究員主持的“推進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2023年“科普聯合行動”發放資料超萬份,獲得媒體報道8次。學會會員規模也從2021年的124人激增至447人,其中學生會員98人,彰顯了“開放型學會”的強大吸引力。正如閆文義理事長所說:“每個項目都是新質生產力的種子,在黑土中生根發芽。”
兩年砥礪前行,黑龍江省作物學會以品牌之力書寫了“科技興農”的時代答卷。從搭建學術高地到深入田間地頭,從培育青年才俊到服務產業前沿,學會正以科技之筆,生動詮釋著“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龍江實踐。當一粒粒搭載創新基因的種子在黑土地上破土而出,這片寒地黑土已悄然筑起一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科技長城。
新征程上,黑龍江省作物學會將繼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建設“學習型、開放型、服務型”學會為目標,努力打造農業創新的“燈塔”,為龍江更好地擔當國家糧食安全“主力軍”提供不竭的智慧和動力。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黑土地上,新質生產力的活水正奔涌向前,滋養著中國飯碗中最可靠的“龍江糧”。(記者 王可欣)
責任編輯:董雪婷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